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消失的“家乐福”们

  “关店”虽然是近年来国内传统超市业态的主旋律,但家乐福中国更甚。据5月31日苏宁易购发布的《关于对2023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截至今年5月底,家乐福中国在国内只剩4家门店还在运营。

  曾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落魄。曾经它是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教父”,如今它则成为了反面教材。不用说10年前,就是4年前,家乐福中国在国内还有着228家门店。门店数量大幅减少之外,其经营业绩情况也是惨不忍睹。数据显示,其收入从2021年的209亿下降至了2023年的30亿元;归母净利润2021-2023年分别为-30亿、-25亿、-12亿元。

  那么,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垄断中国零售市场的家乐福中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它给中国的零售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01

  辉煌

  说家乐福是中国大卖场的“鼻祖”一点儿都不为过。它是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商超企业。

  从1995年进入国内市场,家乐福就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和小卖铺、杂货店、批发市场、百货大楼体验完全不同,逛超市也不再只是一种购物行为,慢慢变成一种家庭生活方式。那时的中国,刚刚与国际接轨,随着进一步打开国门,丰富的外国商品涌进来,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商超,也承载了人们对中产生活的想象,就像今天的人们热衷于逛开市客、山姆等会员店一样。

  1996年,受银根紧缩的影响,大家勒紧了消费需求,中国百货店进入低谷。三年后,全国多达62%的大商场出现利润负增长,30%甚至陷入了亏损。百货店进入低谷期,家乐福却依旧高歌猛进,在全国14个城市开了26家分店 。

  不止如此,家乐福还因其先进的超市管理模式,致力于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后,家乐福因在上海设立家乐福中国培训中心,而获得了零售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打铁要趁热,2001年家乐福总部表示“今后在华扩展业务的速度将保持在每年新开10家大型超市以上”。从其发展来看,家乐福并没有食言,之后的十年它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每年有4-5%的销售额用于开张新店。

  从2002年到2006年,四年间家乐福在中国的大卖场由35家上升到100家,翻了近3倍,平均每年新开16家店。2007年,家乐福突破了一百家门店大关,门店数量多于沃尔玛,更远多于欧尚、乐购、麦德龙等。而这也让家乐福一举成为了中国零售市场中的“霸主”。

  到了2008 年,家乐福已经成为外资商超零售企业Top1,平均每家门店收入2.52亿元。据家乐福前任高管回忆,鼎盛时大部分门店销售额都能超三亿,低于这个数的店长都不好意思去开业绩会。

  虽然现在的家乐福中国只有四家店,亏损也在持续,但其高峰时的发展也是让其他品牌眼红,仅门店就超过了300家,全年营收也一度高达338.2亿,是当时外资商超零售里排名第一的存在。不过,现在这些辉煌已然是成为了过去。尤其是被苏宁收购后,更是一路衰落。

  02

  卖身

  “家乐福”在法语中,有十字路口的含义。这也是家乐福总是开在路口的原因,招待好八方来客一直是它的野心。然而,似乎每行至一个十字路口,家乐福都没有走好。

  在任何行业干掉你的,不可能仅是你的对手,还有可能是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就像微信干掉了三大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一样,谁也没想到电商会一度成为商超零售的最强对手。

  2011年,光棍节正式变成“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掀起线上消费狂欢。2012年,家乐福亚洲首席执行官在一场媒体答谢会上表示“面对电商的冲击,做好自己的大卖场就行,其他不足为患”。在同行们都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转型的热潮时,家乐福仍端坐在宝座之上,看着忙碌的“蝼蚁”不以为意。

  2015年,中国大卖场业态首次出现“负增长”,电商对零售额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直到这时,家乐福才后知后觉开始试水O2O业务,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反观早就布局线上业务的沃尔玛和大润发,则成功接住了这波红利,尽管近年的沃尔玛和大润发线下发展并不理想,但其线上依旧稳定,从大润发来看,其线上业务营收已经超过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电商冲击以及超市业态整体下行背景下,家乐福中国的经营状况也是一落千丈,2017年和 2018年分别亏掉了10.99亿和5.78亿。截至2018年底,家乐福中国资产总价值为115亿元,负债却高达138亿元,已经是资不抵债的状态。

  后来的家乐福中国,也想过自救。但最终的结果是卖身苏宁易购。2019年,苏宁易购花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家乐福集团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当时这场交易,从外界看苏宁和家乐福牵手本是一举多得的“联姻”,两者相互引流、抱团取暖,更为壮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掌握了家乐福的大权后,苏宁先是对其进行大肆改造,打破了家乐福卖场的整体布局,不仅将优势品类生鲜进行大改,还将卖场二层的杂货区和纺织区的地盘全部更换为苏宁电器类商品。

  这样的改造也促使家乐福中国出现过短暂的盈利。苏宁易购发布2020年半年报后曾表示,家乐福的第一阶段整合较为顺利,2020年上半年家乐福实现的盈利达到了1亿元以上。但遗憾的是,盈利并没有持续下去。2020年全年家乐福亏损了7.95亿元。进入2021年,家乐福的总营收还在下降。

  抛开外界因素,改造后的家乐福整体布局不仅距离大卖场的定位越来越远,反而更像是苏宁易购的衍生品,它们忽略了双方来自不同的领域,苏宁以家电起家,缺乏做快消品的经验。过去,家乐福的门店经营大量生鲜类的鱼肉蛋奶等商品以及各类方便食品,还有煎饼、炒饭等热食,但苏宁易购接手后,曾经吸引周边消费者便宜的鸡蛋和蔬菜以及冻品都早已在门店“消失”。

  很明显,苏宁并购家乐福后,并没有产生1+1>2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苏宁高估了自身对商超领域的运营能力,也低估了家乐福转型的难度。如今仅剩4家门店的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上的彻底“消失”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03

  退场

  5月31日,苏宁易购发布《关于对2023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公告提到关于家乐福最新的经营情况如下:

  从2020年开始,国内超市企业面临经营、外部环境等多重压力下,整个超市行业逐步呈下行趋势。自从2019年公司收购家乐福中国后,家乐福中国业务受到外部环境、消费者需求放缓、线上社区团购低价竞争等因素影响,销售持续下滑;同时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用工成本和租金成本等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利润收窄,在外部环境影响的近两年尤其凸显,出现大额亏损。

  从苏宁收购至今,家乐福中国的经营业绩情如下表所示。收入从2021年的209亿,下降至2023年的30亿元;归母净利润2021-2023年分别为-30亿、-25亿、-12亿元。2023年,因为苏宁易购的资金支持未能如期改善家乐福中国有效库存及恢复供应链关系,公司推进了家乐福中国业务的瘦身。最终,家乐福门店,由2020年末的228家,减少至目前的4家门店。

  《零售圈》了解到,截至目前,家乐福中国现有4家门店处于运营阶段。其中,上海地区古北、万里及北京四元桥门店利用自有物业开展经营,上海地区川沙门店对外租赁物业开展经营。

  另外,《零售圈》也了解到,苏宁易购曾对家乐福中国业务账面包括商誉在内的长期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公司聘请评估机构对家乐福中国资产组组合于2023年底的可回收金额进行评估,并出具了评估报告,最终采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人民币8.95亿元,计提减值后家乐福中国商誉净值为零。

  因此,苏宁收购家乐福所花费的60亿人民币不仅彻底打了水漂,苏宁也不得不彻底放弃家乐福。

  事实上,传统超市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过去的十年间,家乐福、沃尔玛、家家悦、人人乐、大润发等传统超市受到的冲击最为猛烈,衰落也最为明显。甚至有人曾预测,传统超市的寿命将剩下不到五年时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自2017年开始,国内超市门店数量便持续下降,从最高的38554家下降到了24082家,降幅高达37.5%。其中大型连锁商超门店减少速度更快,从2012年的11947家,下降到了2020年的5340家,降幅超过55%。

  此外,据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至少有31家超市品牌140余家门店关闭,涉及沃尔玛、大润发、永辉、物美、天虹超市、盒马鲜生、卜蜂莲花等知名品牌。其中,也不乏一些城市或区域首店,如沃尔玛在南京的首店新街口店、永辉在全国的第一家门店福州屏西店、诸暨首家物美超市等。且就当前中国传统超市业态的发展来看,衰落也将一直持续。

   本文来源于零售圈出自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零售,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