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物流学院 > 物流百科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从早期投资角度看中国碳中和产业链的机遇

  清新资本合伙人曹抒阳表示:“能源转型相关的行业体量特别大,有千亿、万亿的市场,增量也不错,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存在大量技术迭代、产品迭代,以及进口替代的机会。在清洁能源上,光伏、储能、锂电池、氢能、新能源车;节能降碳上,绿色算力+数据中心以及碳金融市场都存在不少机会。”

  清新资本合伙人 曹抒阳本文根据由罗戈网.物流沙龙主办,特来电特别承办的“2024年第三届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现场速记整理完成,以下为演讲全文:我非常关注物流行业的发展,这几年是专注在“碳中和”这个大的概念,做早期的风险投资。过去这几年,各个相关领域产业非常高速并且高质量的发展,对双碳产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维度的前景,抱有充分的信心。

  碳中和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很严密的一个体系,也有几十年的传承,最早是从《京都协定书》开始,其实还可以往前追溯,一开始是欧美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概念,可能表面是环保的,更深层次是地缘政治,以及全球规则的考虑。我们当然认可它对全人类是非常有价值的,所有国家都在往前积极推动的大战略,也是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是一个全球性的事情。

  通过COP一系列的会议,形成了一系列决议,越来越细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产业,以及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制定了很多不同类型国家要达到的指标,所有国家也都在努力推动,中国也在积极响应。

  那么为什么要参与这个事情?一个是经济转型压力。

  从粗放改为精细,从高排放、高污染转向现在的绿色低碳,对于国内的居住环境、国民的幸福,非常有帮助。

  二是自主安全的考虑,新能源对于国家的战略、自主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能源,特别是传统能源,像天然气、石油,依存度还是非常高的。新能源,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氢能、锂电池这种二次能源,它更多是依靠生产技术、大规模制造去生产出能源,而不是依赖于化石能源这种自然界原生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国家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海外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自己的生产制造、技术水平、制造能力,生产出新型的、绿色低碳的、零碳的能源。

  三是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欧盟已经推出了碳关税,美国也在积极跟进,我们国家也在进行前期规则的制定,所以这可能是未来新的游戏规则,你的税收可能会根据你出口的产品背后的碳排放来制定,大概率这会变成一个主流的游戏规则,特别像我们国家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必然是需要响应的。

  很多大企业在自己可触及的供应链的范围内,非常强势的推动整个上下游的脱碳,这些基本上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会要求上游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能够提供一整套碳足迹的测算,必须达到其要求,才能继续留在供应商名单里。其实这些大企业牵头的脱碳的动作,影响面非常广,很多供应商都是我们国内的企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压力和动力推动中国碳中和之路往前推进。

  我们总结了一下,中国怎么做到碳中和?有哪些工具?简单来说有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能源替代,就是最上游的,原来用煤炭发电,用石油、汽油、柴油作为燃料,作为交通工具的燃料,现在我们的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装机量在飞速提升,可能已经到20%,到2060年达到75%到80%,这条路是看得非常清晰的,因为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强的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能力,比如,90%的光伏在中国,70%的风电在中国,70%的锂电池在中国,氢能现在也是走得最快的国家。

  第二块就是节能减排,有非常多高能耗的行业,可能八大控排行业占全中国碳排放的80%,包括发电、钢铁、石化,数据中心未来也会大规模的用电,因为AI的快速发展。也不能说这些行业就不干了,我们整个制造业的基础就是高能耗的大规模的重资产的生产,所以这些行业怎么去脱碳,有哪些节能减排的技术,发改委、工信部这两年也越来越坚决的推动各种各样节能减排的技术在传统行业里应用。

  第三块就是偏负碳的技术,比如怎么把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回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固体或者埋在地下等各种各样新技术;比如种树,维护现在草原,这些也都能降低碳排放的新型技术。另外我们也非常关注碳金融市场,因为它是通过金融工具调节,简单来说就是补贴降低碳排放的企业,比如种树、处理畜牧业的粪便、建海上风电站,给额外的经济收益,这个经济收益不是国家给的,而是通过向高能耗控排行业去征收碳配额,形成金融调节机制,加速推动整个双碳的进程。

  接下来,我会结合产业的格局,从早期投资视角看碳中和产业机遇。首先讲一下清洁能源的相关重点赛道。第一个就是光伏,光伏也是最重要的新能源,光伏跟风电的占比可能是3:1,所以我们的能源结构转型,大头就是来自光伏的装机量,光伏的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现在光伏组建的市场规模差不多达到5000亿,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同时这个背景是光伏单价不断在下降,所以它的增速会更快。

  各个主要的材料都在降价,我们对光伏电池片的预测,整个市场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增加,背后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发电成本越来越低,这对于推动很多下游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绿电,西北的绿电,便宜的风电已经到一毛钱了,光伏也在两毛钱以下,制氢的成本很低,特别绿氢的大规模使用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在三年前、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得益于光伏产业非常强的降本增效能力。

  最核心的就是光伏设备,光伏设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因为它不仅仅是跟着装机量的提升在增长,而且我们设备的改型迭代也很快,推动着我们的发电效率提升和成本的降低。这边相对来说比较细一点,因为做投资,我们会把全部产业一个个拆开,去看有没有投资机会。一个光伏组建最核心的就是单晶电池片,前几年主流的是用PERC,从去年开始非常快速的被替代为TopCON,现在HJT也在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一块完全是更新换代,核心是生产设备的改变,这里面就有很多新的投资设备的机会。

  除了电池片以外,整个组件,从上游到最后的辅材,拆开每一个材料或者每一个零组件去看,还是会有一些迭代的机会。

  当然如果有创业公司的机会,也是非常值得去捕捉的,比如我们去年就投了一个光伏胶膜的上游原材料,原来是日本垄断的,我们投了国内第一家实现量产供货的企业。类似这样的机会,要求就是投资人非常懂产业每个环节的发展趋势,以及它的竞争格局。储能也是受关注度非常高的,这两年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热点也很火,很多人都在参与。

  储能分发电侧和用户侧,发电侧主要是平抑发电侧和负荷侧的波动性。现在风光电的装机量越来越大,西北很多地方上网率逐渐下降,国家也一直在降低上网的比例红线,储能确实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供给。

  在用户侧,国家在不断拉大峰谷电价差,同时也在引进新型的电力交易机制,可能未来电价,特别是工商业界的电价都不是固定电价,它是市场化交易,现在很多省份也有试点,所以给用户侧的储能也创造了比较好的收益。

  我们也投了相关的企业,用户侧储能年化收益率在比较好的一些省份可能做到平均十个点以上,就是利用峰谷电价差的套利,其实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

  有企业去年开发了储充一体桩,这个桩就是半夜充电,买了便宜的电,白天充电,用正常的电价卖给用车的人。将来整个用户侧灵活的负荷,确实会形成一个很巨大的网,作为我们新型电力系统很有利的部分,跟电网有一个非常有机的结合。作为早期投资人,我们更关注的是技术端,我们会关注各种各样储能的技术。因为储能的场景也不一样,有些是瞬时储能,有些是长时储能。

  我们也关注各种各样新型储能发展的曲线,以及投资时点的把握。储能其实最核心的就是锂电池,在交通领域,新能源车上也是锂电池,锂电池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我们国家本身在锂电池方面遥遥领先,大的趋势下,它的增量,无论是在车端用的,还是储能用的,其实增长都是非常迅速的,整个市场的规模增长非常迅速。

  我们也会非常细的去拆开一块锂电池里面各种各样的主材、辅材,它核心的生产设备,我们会看每一种材料有没有投资一个革新性技术、迭代性技术的机会,确实有很多的点,也有很多公司在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成本,沿着这个主线做投资。

  电网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因为整个能源的转型,电网是中枢。国家电网在新的形势下,发电侧和用户侧的波动很大,包括绿电的接入,对于电网的安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电网每年会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数千亿级别的资金,来提升它的安全可靠度,特别是对于变电站这个核心中枢的场景。

  从我们投资的角度,我们也会非常关注各种各样新的技术,能够提升在智能检测、智能电网的投资机会,也有很多新的创业公司在快速成长。

  氢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有三个属性:第一,它是清洁的工业原料,很多制造业都会用氢能,比如硅、化工、化肥都会用到氢气,但这些行业也需要脱碳,核心是氢气要用绿氢,这也是下游对氢能产业的重要需求的来源。

  第二,它是储能和消纳介质,现在很多新的风电、光伏大基地的储能,除了主流的锂电池以外,也会配一部分氢储能,它能解决长时储能的问题。

  第三,它最终也是一个终极燃料,如果能解决成本的问题,解决运输、存储,其实最终是一个很好的终极燃料,当然这当中会有很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入,去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其实终极来说,是我们交通体系内一个很重要的燃料来源。目前阶段的投资,我们可能更多会放在制氢端,你只有能够把绿氢便宜地制出来,才能有后面这么多产业的体系,所以制氢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向。

  然后新能源汽车,我们更关注的是乘用车,因为它的规模更大,各个环节的迭代、细分、新技术出现的概率也更高,投资机会更多、更活跃。

  大家也都开车,现在开新能源车也是主流的选择。除了电池,包括新的智能底盘、智能座舱、新的智能网联系统,以及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再拆开来看,有很多新的零部件在快速提升它的渗透率,这背后就是有很多投资到优秀创业公司的机会。节能降碳方面,介绍两个细分行业,第一个是数据中心,正好叠加了现在AI的快速发展,超算算力的建设,这两年投入非常大,所以大量数据中心耗电量越来越大,我们国家的数据中心大概占全国用电量的4%,包括国家层面、行业层面,都对于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和耗水量,这两个核心的值有非常严苛的要求,无论是对于老的数据中心的改造,还是对于新的数据中心的审批,都是很严的,所以这里面催生了大量新型的节能技术。

  第二个是水泥建材,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产业。高温烧结使用了非常高的能耗,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做新型的替代型材料,去替代水泥,绿色低碳的材料能大幅降低高温的部分,降低能耗,现在也在很多新型的建材,包括基建的需求里面,在快速使用这种新型的绿色低碳的水泥替代产品,能够降低整个建材行业的碳排放。此外像化工、钢铁,其实也有很多新的节能减排的技术在使用。

  碳金融市场方面,从2021年开始建,到今天初具规模。2023年北京的绿交所也开门了,纳入了资源减排额度的CCER的交易,形成了一个碳交易市场的雏形。

  我们两年前关注碳价的时候是四五十块钱,前几天已经到了一百,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有很多金融机构在进入到这个领域在做一些套利的交易,这本身也是国家鼓励的,希望能够活跃整个碳金融市场,扩大它的交易量,能够进一步加速产业方面双碳的进程。

  最后,讲讲一级市场投资这两年的变化。

  首先就是市场上的资金比较枯竭,美元基金基本上撤离中国了,所以现在资金的属性有非常大的变化,资金量也很小,可能活跃的资金是前几年的一半都不到。资金的属性是国家的钱,所以我们要投资国家鼓励的这些产业,科技类的、战略新兴行业,包括新能源、双碳、半导体、航空航天,这是这两年投资的主流。我们国家也在鼓励大家投早、投小,所以现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项目是专精特新的,早期的项目融资压力会更小一些,所以我们自己总结就是“专、精、早、新”。

  二级市场也关闸了,从今年初就没有受理任何一家新的IPO申报企业,过会的数量也极稀有,而且这个趋势也不知道会持续多久,所以我们对于投资的要求也特别高,市场上大部分机构也都是出手非常谨慎,对估值要求特别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两年的行情、环境也确实很严峻,这两年的主流是需要大家有自我造血能力,不能依赖融资去输血。但是比较好的一点,我们看到,能源转型相关的行业体量特别大,有千亿、万亿的市场,增量也不错,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存在大量技术迭代、产品迭代,以及进口替代的机会。如果掰开来看,投资机会还是不少的,我们过去几年也投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无论是营收的增长,还是净利润的增长,都非常健康、快速。

  所以,我们还是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能源转型相关的产业,抱有非常大的信心。

  本文来源于物流沙龙,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物流,行业,发展